走进学院
学院资讯
学生培养

第三届中关村国际青年论坛顺利举行:燃动全球智慧,激活AI青年力量

日期: 2025-09-23阅读量: 250

9月18日,北京中关村学院、中关村人工智能研究院联合北京海外学人中心主办的第三届“中关村国际青年论坛”落下帷幕。这场“线上+线下”联动的盛会,不仅是全球AI青年学者的脑力竞技场,更成为中关村两院展示创新生态、汇聚青春动能的窗口——来自中国香港、美国、澳大利亚等多地的青年学者,带着大语言模型推理、AI与量子计算的交叉研究、AI与三维分子结构的生成等前沿研究成果,在思想碰撞中勾勒智能时代的跨界创新蓝图。

主kv.jpg

海广老师.JPG

破界生态,打造青年人才成长沃土

人工智能是点燃科技创新引擎、奠基未来发展的核心战略。在本次论坛上,北京中关村学院副院长秦涛表示:“目前,学院已形成涵盖AI核心与基础、AI与自然科学、AI与社会科学三大学部的学术格局”,全面赋能青年构建融合性AI能力。

与此同时,学院正在进行一系列颠覆性改革:摒弃对“帽子”的过度依赖,打破唯论文、唯基金、唯奖项的传统评价体系,重构学科交叉融合的组织模式,破除研究者、创业者与企业家的身份边界,推动协同化、规模化的科研组织方式——以全方位变革重塑科技创新生态。

秦涛.jpg

他进一步强调,围绕发展需求,两院建设持续与区域发展战略紧密对接,着力构建人才成长雨林。“院地双方正携手并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交汇的关键时期,共同把中关村学院建设成为培育全球人工智能领军人才的高地,凝聚全球智慧、共绘科技未来的重要平台,并为青年人才打造一个‘有事干、受尊重、能安心’的发展舞台。”

交叉创新,青年智慧驱动AI新可能

论坛现场,青春活力与智能创新的气息扑面而来。会议期间,多位青年学者先后登台,系统展示了AI在大语言模型、物理知识嵌入的机器学习、多场景下时序句子定位等前沿方向上的创新研究与前瞻思考。本届论坛特邀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刘勇与9位来自全国各地的顶尖学者作主题报告,他们以技术为笔、以问题为墨,在探索智能边界的过程中,书写各自的科研梦想。

当前,人工智能大模型正从感知走向认知,其推理能力成为迈向通用智能的核心挑战。论坛上,刘勇副教授以“大语言模型推理机制解析”为题,深入剖析了大语言模型推理机制的内在逻辑与演进路径。他通过生动案例和严谨实证,清晰揭示当前模型在复杂推理任务中的潜力与挑战,为青年学者探索下一代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点燃了思想火花。

刘勇教授.JPG

清华大学物理系副教授罗迪提出基于对称性与物理原理的量子态生成模型,为应对高维量子系统模拟中的挑战开辟新路径,并为高能物理、量子材料、量子信息与计算等领域的研究提供新机遇。同时,进一步介绍了在基于物理与量子理论驱动的新型人工智能模型探索。

作报告学者1罗迪清华大学.jpg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TU)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博士候选人方翔,则探讨了在不同监督设置下(包括无监督、弱监督和跨域场景)的时序语义定位问题,旨在提升定位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鲁棒性和可靠性,让技术更贴合复杂场景需求。

Geely AI实验室的技术负责人纪络,则在“风格化对话在座舱对话大模型中的探索与应用”的报告中深入挖掘座舱对话系统的需求,进一步丰富对话智能体的拟人度、风趣性和情感交互,并基于排序分数的动态加权,增设风格操控性功能,为定制化、平台化、个性化的对话智能体提供可能。

此外,香港城市大学研究助理的林秋林教授、悉尼大学的陈润楠博士后、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陈奕梦博士后、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倪雨嫣博士、南洋理工大学加小俊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戴孙浩博士等也分别从优化算法理论、语义信息定位、AI智能体、直线扩散模型(SLDM)、对抗性攻击揭示的大语言模型脆弱性、信息检索的“源偏差”现象等方向作精彩报告,围绕人工智能的多领域应用与创新发展进行深入交流。

聚力同行,携手青年共筑科创新篇

立足当下,青年当为。从打破传统的人才培育模式,到搭建跨界融合的创新舞台,第三届“中关村国际青年论坛”不仅展现了全球AI青年的智慧力量,更凸显了中关村两院以生态之力激活创新的独特优势——我们始终相信,AI不仅仅是技术,更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是连接科技前沿与产业升级的关键纽带。

未来,中关村两院将持续以论坛为纽带,打造更开放、更协同的产学研融合平台,深化跨界交流与成果转化,全力支持青年学者在科技浪潮中勇闯前沿、敢担使命——既深耕技术突破的“无人区”,也筑牢产业落地的“主战场”,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共同书写属于中关村、属于中国,更属于全球创新者的时代篇章。

 

第四届国际青年论坛将于十二月召开,详情请留意学院最新资讯,有意愿报名参与的青年学者可发送相关资料至北京中关村学院科研部邮箱:

      · 报名资料:个人简历(英文)、报告题目及摘要(中英文)、个人英文简介(300字以内)

      · 提交方式:将以上报名资料以附件形式发送至 research@bjzgca.edu.cn

征稿开启 | 首届国际AI科学家大会(ICAIS 2025)将于11月23-24日举行,定义下一代科研!
重磅!中关村两院发布8大科研进展,引领人工智能多领域创新突破